摘要:
“白云山下坦洋鄉,小武夷名不妄揚。”福安郭旻詩說的便是中國“坦洋工夫”之鄉——福安市坦洋村。今天,百年昆吾尋茶小隊探尋坦洋村豐富的茶葉歷史,旨在了解坦洋功夫茶的現代化種植和生產情況,并尋求可行的推廣合作方案。
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村前清流如練,村后桂樹飄香,隔岸松杉蒼翠,遠近茶園碧綠。因村形如長塊木板,又稱“板洋”。坦洋…
|
“白云山下坦洋鄉,小武夷名不妄揚。”福安郭旻詩說的便是中國“坦洋工夫”之鄉——福安市坦洋村。今天,百年昆吾尋茶小隊探尋坦洋村豐富的茶葉歷史,旨在了解坦洋功夫茶的現代化種植和生產情況,并尋求可行的推廣合作方案。
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村前清流如練,村后桂樹飄香,隔岸松杉蒼翠,遠近茶園碧綠。因村形如長塊木板,又稱“板洋”。坦洋村民世代以茶為生,產品遠銷西歐,茶商接踵而來,周恩來總理也曾對“坦洋工夫”紅茶贊言:“坦洋工夫,香飄四海“。
全村面積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園3200畝,林地面積4154畝,森林覆蓋率達74.5%。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茶葉種植及勞動力轉移,年茶葉產量300多噸。
(1990年,習近平同志到福安離任告別時,專程到坦洋村與廣大群眾告別,并留下“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們的心是永遠貼在一起的”真情告白。)
坦洋工夫紅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紅茶之一,其產區分布很廣,以坦洋村為中心,遍及福安、柘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工夫茶,顧名思義,就是花費時間、精力、力氣制作出的好茶。從小種紅茶發展到工夫紅茶,坦洋工夫茶的制作技藝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由鮮葉到紅茶,需要經十幾道繁復的工序。從初制加工到精制篩分,制作技藝形成了“抖、分、撈、選、簸、漂”等六大核心。
圖為百年昆吾創始人蘇國輝與紅茶非遺傳承人李清春(左)合照。
百年昆吾尋茶小隊參觀完坦洋老茶廠后又來到了御香紅茶業,拜訪了坦洋工夫紅茶非遺技術傳承人李清春老師,作為御香紅創始人,李清春用精湛的制茶技術結合當下不斷創新的制茶技藝經過多年探索,不斷改進工藝讓創新型的紅茶綻放光芒。他耐心地向大家分享了紅茶制作背后的故事和工藝。
山清水秀,生態優越的福安,具有發展茶業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此次尋訪收獲頗豐,非遺傳統工藝如何更好地進行活態傳承,是新生代茶人面臨的重要課題。蘇國輝告訴我們,未來,百年昆吾將攜手坦洋村推動茶葉產業的升級與文化傳承的發展,讓傳統茶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