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大家已經將枸杞和桑葉這兩種草本植物反復吸收到滾瓜爛熟之后,期盼已久的紀錄片《草本和人生》終于迎來了新一期節目的更新。
這次不再是枸杞生長的平原,也不再是桑葉種植的丘陵,《草本和人生》直接將我們帶到了平均海拔2300米的四川大涼山,在健康草本推薦官、主持人曹可凡的帶領下,與著名相聲演員閻鶴祥一同探索在苦寒之地依然蓬勃生長的草本…
|
在大家已經將枸杞和桑葉這兩種草本植物反復吸收到滾瓜爛熟之后,期盼已久的紀錄片《草本和人生》終于迎來了新一期節目的更新。
這次不再是枸杞生長的平原,也不再是桑葉種植的丘陵,《草本和人生》直接將我們帶到了平均海拔2300米的四川大涼山,在健康草本推薦官、主持人曹可凡的帶領下,與著名相聲演員閻鶴祥一同探索在苦寒之地依然蓬勃生長的草本——苦蕎麥。
在最艱苦的地方 結最實在的果
作為毛鋪草本酒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草本原料,苦蕎麥嘗起來有苦澀,也有回味悠長的甜。苦蕎麥如此復雜的口感源于它獨特的生長環境,在年平均氣溫只有14-17度的大涼山上,其他農作物幾乎很難生長,可苦蕎麥卻能夠種滿夜間氣溫低至零下的山頂。越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它反而越能結出飽滿充盈的果實,填飽人們的肚子。
小小的果實迸發大大的能量。苦蕎麥看起來并不起眼,甚至容易將它與路邊的野草混淆,卻有著豐富的功效。它所包含的蕎麥黃酮是降壓“利器”,直鏈淀粉造就了優質碳水,制作而成的食物“蕎耙”細細咀嚼口有回甘,毫不意外成為了彝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主食,連曹可凡和閻鶴祥嘗過后都連連稱贊它太實在,“吃一個能頂一天”。
土地從來都不會辜負汗水
彝族流傳著一句諺語“人間阿母大,家中阿達大,莊稼蕎麥大”,作為彝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標志,苦蕎麥承載著彝族人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每年大涼山人民在搶收苦蕎麥前,都會舉行流傳千年的古老儀式——“火把節”,祈求收割順利,將干苦的果實變成甘甜的盛筵,將勞作的苦轉化為豐收的甜。
苦蕎麥深刻貫徹著一個道理: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土地都不會辜負;澆灌的每一滴汗水,都能結出豐盈的果實。草本就像人生一樣,需要不斷地積累,才會從小麥粒變成大饅頭,從苦果實變成甜耙耙,沒有前面吃得每一份苦,就壘不出足夠驚艷的“甜”。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沒有一份工作是輕松的,沒有一次學習是簡單的。嘉賓閻鶴祥所在的相聲行業早年間并不景氣,很多演員甚至連喂飽自己都很困難,可正是有著一代又一代相聲人的樂觀與堅持,從苦難中挖掘笑料,才創作出那么多經典的作品,才讓相聲藝術在今天得以大放異彩,讓新一代充滿了蓬勃朝氣和無盡想象力的相聲人嘗到了甜。
這就是苦蕎麥對生活最直觀的詮釋,這也是愛奇藝《草本和人生》節目一直努力向觀眾傳達的人生理念和生活哲學。通過對毛鋪草本酒原料生產地的探索,去尋找城市之外、山野之間的自然之道與生活之道,讓更多觀眾透過節目,能更直觀地感受自然、感悟人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打開愛奇藝記錄片頻道,去探索屬于自己的《草本和人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