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秋時節,萬物競秀;紅山大地,美如畫卷。9月25日,2023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大會在赤峰市成功舉辦。
賞一方山水,品一地文化,謀一域發展。盛會期間,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在赤峰,也匯聚在對內蒙古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上,一場蓄能向未來的光明文旅前景正在續寫。
一場盛會——綠色、簡約、高效習近平總書…
|
初秋時節,萬物競秀;紅山大地,美如畫卷。9月25日,2023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大會在赤峰市成功舉辦。
賞一方山水,品一地文化,謀一域發展。盛會期間,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在赤峰,也匯聚在對內蒙古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上,一場蓄能向未來的光明文旅前景正在續寫。
一場盛會——綠色、簡約、高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在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舉辦此次旅游發展大會,正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是完成好兩件大事的有力抓手,是新時代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舉。本次會議牢牢本著“綠色、簡約、務實、安全”的辦會理念,精簡流程、精簡人員、精簡開支,所有議程均緊緊聚焦“文旅賦能 鄉村振興”主題,力求辦實事、出實招、求實效。通過工作部署、思想碰撞、交流研討等方式,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深入圍繞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進行互鑒共學,為謀劃好“四地建設”、秋冬季旅游工作和明年文旅工作發展方向提供指導和遵循。
會議工作方向明晰。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短板弱項,自治區楊進副主席從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實現旅游業大發展大提升大跨越和共創內蒙古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三方面對全區文旅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秦艷廳長對今年秋冬季和明年旅游發展重點提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以解決當前制約我區旅游業發展的瓶頸掣肘為著力點,持續探索內蒙文旅發展破題之道,為全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具體路徑。
會議實效更加凸顯。為全面貫徹落實好本次會議精神,迅速梳理任務清單,明確目標計劃,強化責任分工,將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盟市、各處室,真正把各項指示要求細化實化為可看、可感、可操作、可量化的具體工作,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實施、責任化推進、節點化督辦,切實強化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的具體舉措,做到見行動、真落實,真正把會議開出成效、開出成果。
會議釋放積極信號。會議對《內蒙古自治區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內蒙古自治區推進旅游“四地”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討論,對兩個即將頒布的政策文件提出了諸多優化完善建議,進一步釋放了將要實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活動的利好信號。會議激勵效應拉滿。會上對全區新評定的4A級旅游景區、自治區級旅游度假區、自治區級旅游休閑街區、3C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自治區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全區旅游金牌領隊和金牌導游員進行了表彰,營造了全系統樹品牌、創一流的濃厚氛圍和抓項目、搞建設的發展熱情。一個主題——聚力、聚智、聚識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踐行“兩山”理論的綠色產業和增進國民福祉的幸福產業,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的總要求高度一致,具有形成協同共振效應的現實基礎、政策契機以及價值耦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利用鄉村文化資源,培育文旅融合業態”,并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預留文化和旅游空間”,促進鄉村文化和旅游聯動發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明確指出“文旅融合是賦能鄉村振興的八大重點領域之一”。
近年來,赤峰市堅持把文旅融合擺到促進鄉村振興的大局中去謀劃,努力探索出景區帶動、節會引流、融合發展、非遺轉化、紅色引領和鄉村研學“6種模式”賦能鄉村振興,描繪了“美麗赤峰·美好鄉村”的新畫卷,讓鄉村成為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目前,全市有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3個、示范點3個,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5個,自治區鄉村旅游重點村6個。截至8月末,全市鄉村旅游累計接待游客495.8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36.4億元。本次大會花落赤峰,正是基于赤峰市強力推動文旅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底氣與實力。會上,赤峰市圍繞文旅賦能鄉村振興“6種模式進行了交流發言,精心設計了鄉村旅游精品觀摩線,為各地不斷探索促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升級版”和“最優解”提供了有益探索。
初秋的喀喇沁旗,天高云淡,絢爛如金。走進王爺府鎮,青磚黛瓦,古色古香,盡顯歷史文化名鎮之風雅。近年來,依托自身文旅強鎮、農業大鎮優勢,王爺府鎮著力在“文旅+”上做文章,打造了集硬果番茄、花卉種植、雜糧生產、露地蔬菜、林果采摘于一線的農業產業休閑觀光帶,形成了“黨組織+企業+合作社+經營戶”的鄉村旅游管理模式。“將歷史文化與鄉村文化相結合,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態美景,還體驗到了文化厚重,真正實現了“保護促利用、利用強保護”的良性循環,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動力。”內蒙古中發展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曉婷分享了自己參觀考察時的感受。順著一條平直的公路進入馬鞍山村,群山環繞、林海茫茫,干凈整潔的村組道路,錯落有致的院落房屋,秋風中彌漫著遠處山葡萄的清香,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鋪展開來。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馬鞍山考察調研,囑咐要“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凈”。幾年過去了,馬鞍山村大力發展“紫色”山葡萄、“綠色”林下經濟和“紅色”旅游“三色”產業,成立了“三色”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深度開發“鄉村民宿+山水觀光+親子互動+紅色教育”系列旅游產品,2022年全村接待人數超13萬人次,年均旅游收入約130萬元。如今,總書記的這份囑托早已成為馬鞍山村干部群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條。
會議期間,還為“我為鄉村做代言—我和我的村”內蒙古自治區首批5位文化村長頒發了聘任證書,鼓勵更多人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促進內蒙古鄉村旅游發展。赤峰關東車村文化村長哈桑“上崗”后表示,“能擔任老家的文化村長,感覺很榮幸,后續會通過創作一首村歌、組織文化活動等形式幫助村里打造文化旅游產品,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幫助關東車村導流、宣傳。”
金秋九月,“峰”景如畫。赤峰,正將秋色演繹得淋漓盡致!會議期間,“燕山北麓 百里畫廊”千車萬人金秋鄉村游和“赤峰人游赤峰”百團萬人金秋鄉村游活動同步啟動,廣大市民游客同盛會一起奔赴一場與赤峰秋日的約會。一座城市——厚重、多彩、活力赤峰,城以山而名,山因城而秀,八千年風云煙雨,九萬里山河壯美。赤峰文脈厚重、遐邇蜚聲。作為中華北方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相繼發現并命名了8種考古學文化類型,是全國以考古學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級市,被譽為“龍鳳之鄉”。紅山文化、遼文化等四大文化高峰在這里交相輝映,“華夏第一村”“草原第一城”“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鳳”在這里閃耀文明,是名副其實的“史前文化基因庫”和遼王朝肇興地。
赤峰資源多樣、盛景滿目。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涵蓋了內蒙古所有的景觀類型,109處優良級旅游資源居自治區之首。這里川甸茵茵,草木森森,荒原漠漠,河澤粼粼。有世界唯一蒙古族特色草原游牧系統、中國第一個游牧類農業文化遺產,有距離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最具挑戰的沙漠越野營地,有全球高山滑雪項目錦標賽指定賽道、亞洲雪道最長滑雪場。一日之間便可覽盡草原萬頃、星辰如蓋、燕山流翠、大漠清泉,領略“內蒙古縮影”“北京后花園”的實至名歸。赤峰現代開放、青春活力。會議期間,與會人員觀摩體驗了赤峰夜經濟文旅消費新業態。“城市會客廳”里,“我和草原有個約定”內蒙古文創旅游商品展、“北疆文化”主題展、內蒙古非遺文化展、赤峰市12個旗縣區展廳、鄉村文化藝術展、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成果展等一個個展廳讓人陶醉于內蒙古文化的多元之美、赤峰文化的厚重之美;“鄉村記憶”集市、“舌尖上的內蒙古”味道美食、“赤誠峰味”網紅直播、“媽媽的味道”民間美食巧女秀、傳統美食制作等多個體驗區盡顯內蒙古味道的回味無窮、“赤誠峰味”的醇香濃郁。北京文旅消費幫扶直通車精選赤峰地區優質農副產品、文創周邊在會客廳開展流動銷售,讓廣大消費者“開心買好物”;網紅現場開展大型直播活動,全面展示赤峰的自然之美、民俗之美和風物之美;馬頭琴、戲曲、街舞、高蹺、舞龍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群眾駐足欣賞;藍野樂隊將民族音樂和現代音樂交融創新,點燃了全場觀眾的熱情;三五好友,紅泥圍爐,煮雪烹茶,談天說地,烤物滋滋作響,歲月靜好的暖意撲面而來;一場光電交融的燈廣秀點亮夜空,流光溢彩,星河璀璨,為市民游客帶來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多元豐富的文旅業態,吸引一大批市民游客前來夜游、夜賞、夜品、夜購,活動現場還設有與群眾互動環節,將裝有各旗縣區免費景區門票、文創產品、宣傳品等超多好物的福袋發放到市民游客手中,讓旅發大會真正辦成了人民的節日,也讓嘉賓感受到了赤峰熱氣騰騰的煙火氣。當日,城市會客廳累計吸引市民游客1萬余人次,拉動綜合經濟收入近360萬元。
從“夜市街邊火”到“千燈夜市喧”,赤峰夜經濟正蓄勢待發、生機勃勃。年初以來優化擴容泊車位550余處,開放夜經濟點位30余個,開展特色夜經濟活動40余項,吸引商戶近2000家,帶動就業2.5萬余人。全市夜經濟日均客流量13.5萬余人,日均銷售額約265萬元,累計銷售額達1.9億元,“夜經濟”的持續升溫,激發了城市消費的新活力。一個機遇——蓄勢、賦能、勃發內蒙古全域皆景、四季可游。今年以來,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聚焦全面完成好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致力于將內蒙古打造成為“自駕游的首選地、露營游的佳選地、度假游的必選地、康養游的優選地”的目標,圍繞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消費潛力,推出了15項支持文旅業恢復發展政策措施、150余項惠民舉措,開發“亮麗內蒙古 四季好風光”系列沉浸式旅游產品和精品旅游線路100余條,組織開展“相約草原·攜手春天”“相約草原·遇見那達慕”系列主題活動500余項,成功舉辦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第十四屆全國舞蹈展演、全國自駕露營旅游發展大會等一批“國”字號、影響較大、游客參與度高的活動,吸引更多游客走進內蒙古、了解內蒙古、愛上內蒙古。1—8月,全區接待國內游客1.55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98億元,分別是上年同期的2.24倍和2.85倍,是2019年可比口徑的1.38倍和1.44倍。
當前,旅游業正處于從市場復蘇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折點,在這樣關鍵的時候召開此次旅游發展大會,正是為了深入探索全區文旅產業發展瓶頸的“破題”之策,積極尋找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解題”之法,更好推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答題”之道,切實提升內蒙古在國內外市場的吸引力、影響力與競爭力,持續擦亮“亮麗內蒙古”金字招牌,讓內蒙古的旅游從東到西都火起來、一年四季都熱起來。對于赤峰而言,此次大會的成功落地,包含重磅利好,更蘊含無限可能,成為推動赤峰旅游業加速發展的一次難得機遇,文旅產業躍升的一次重大契機,全面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次重要檢閱。大會期間,200余家媒體參與了宣傳報道,累計推送相關稿件達1000余篇(條),點擊量超900萬,讓赤峰再一次“破圈出圈”。近年來,赤峰堅持把文旅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牢牢堅持“文化鑄魂、文化賦能,旅游為民、旅游帶動”16字方針,把建設“國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態休閑度假基地”作為赤峰“五大任務”之一,擘畫“一線一環一帶”總體發展布局,創新推出玉龍沙湖“沙漠英雄營”、美林谷冰雪嘉年華、達里湖冬捕文化、紅山文化、阿旗游牧文化等5個文旅IP,努力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努力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如今,玉龍之鄉的大地上,一幅文旅融合發展的美麗畫卷徐徐鋪展。市內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取得了的顯著成果,年內已經新增國家級品牌2個,自治區級品牌4個;旅游與非遺、演藝、音樂、文化場館、文物、城市建設等融合領域不斷拓展,5項自治區級文旅盛會和2場大型音樂節的承辦舉辦進一步聚人氣、揚名氣,“四地”建設持續深化,文旅融合的看點、亮點和賣點異彩紛呈;文旅宣傳營銷方式不斷求新求變,先后組織“赤峰文旅萬里行”、“文旅進京”等活動,重點布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中長途核心城市,文旅市場活力在走出去、跨區域過程中持續激活;全市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驛站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交通路網體系更加暢通,旅游基礎配套更加完善,“暢游赤峰”小程序讓“智慧旅游”從概念走向實踐,如今“處處都是景,四季皆可游,隨時可以來,來了不想走”的“快進慢游”旅游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旅游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更加完善,“全員服務、全域呵護、全程保障”部門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已經形成,旅游發展軟環境實現了全民共建,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赤峰,愛上赤峰。2023年1-8月,全市旅游累計接待人數1691.8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3.43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5%和26%,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24%和108%。
“赤峰這兩年景區發展建設很快,旅游服務體系也越來越完善了,而且四季都能玩,每個季節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美,我每隔兩年都會來一次,真的是來一次有一次的驚喜,游一次有一次的收獲。”在初秋的玉龍沙湖,來自北京市的游客李敏表達了自己對赤峰四季之美的喜愛。一位位“內蒙嬌子”“赤峰嬌子”也深情代言了內蒙文旅和赤峰文旅的潛力和未來。著名演員、內蒙古旅游公益形象大使薩日娜在嘉賓寄語中代內蒙古盛情相邀,“誠摯邀請全國各地的游客到內蒙古騎著馬兒游草原,聽著牧歌賞美景,讓我和草原有個約定成為旅途上最美的邂逅,讓陪你一起看草原成為人生中最美的旅行。”著名作家馬伯庸對赤峰給與了無限贊美,“希望全國各地的朋友都能夠來到赤峰,體驗草原之美,體驗異域風情,體驗別樣氣質!”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河表示,“乘著旅游發展大會的東風,赤峰將用足用好大會的溢出效應,搶抓機遇,加速創新,扎實推進旅游“四地”建設,持續豐富優質旅游產品供給,充分發揮好旅游“一業興、百業旺”的帶動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為全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赤峰擔當。”同時向全國各地朋友發出誠摯邀請,“踏遍青山人未老,“峰”景這邊獨好。給赤峰一天時間,將還您一萬年時光。誠摯邀請各界朋友跨越山海,向“峰”而行,走進赤峰品文化、擁風月、見世界、悅人生。”壯美北疆,亮麗內蒙;神州百景,最甲一方。古韻紅山,文明漸興;今日紅山,丹青煥彩。此刻,站在這片孕育紅山文化的華夏靈根處,內蒙古文旅發展的戰略規劃愈發清晰可見、全域全季的發展格局已經聚勢而起。
文旅富民惠民的前景更加可期可盼。赤峰,這座這座文化古城、旅游名城,也必將乘著文旅融合發展的強勁東風,以乘風破浪之姿,奔向更遠的“詩和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