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銅峽市石榴籽”故事:《血脈相連》支農富民甘奉獻軍民魚水情更濃 |
【政公網】
欄目:寧夏政企信息
發表時間:2022-04-05 22:28
|
|
|
摘要:北京時間2022年4月5日(農歷2022年3月5日),星期二,寧夏吳忠市青銅峽市石榴籽”故事:《血脈相連》支農富民甘奉獻軍民魚水情更濃。
自20世紀90年代起,給水團主動請纓,先后實施了“百井扶貧”“百井支農富民”“百井抗旱”等聞名全國的民生工程,開掘成井1800余眼,被老百姓譽為“大漠水神”“給水勁旅”。給水團先后有8名官兵在找水打井的特殊戰場上獻出…
|
北京時間2022年4月5日(農歷2022年3月5日),星期二,寧夏吳忠市青銅峽市石榴籽”故事:《血脈相連》支農富民甘奉獻軍民魚水情更濃。
自20世紀90年代起,給水團主動請纓,先后實施了“百井扶貧”“百井支農富民”“百井抗旱”等聞名全國的民生工程,開掘成井1800余眼,被老百姓譽為“大漠水神”“給水勁旅”。給水團先后有8名官兵在找水打井的特殊戰場上獻出了寶貴生命,19人傷殘。在支援西部大開發、助力脫貧奔小康、參加新農村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和諧社會中干到實處、走在前列,用青春熱血詮釋了犧牲奉獻的革命精神,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
彭陽縣白陽鎮陡坡村,是一個坡連坡、溝連溝的小山村。陡坡村小學有200多名學生、9名教師,院內一個殘破的水窖和一眼露了底的土井,是師生們吃用的全部水源。大旱時,窖水枯竭,一個晝夜最多能打上來小半桶水,住校的教師做飯用都很緊張,學生們只能從家里帶水喝。
2007年,給水團官兵開赴陡坡村看到這種情景時,心情非常沉重,下定決心,一定要為陡坡村打出甜水井,造福村民。
在為該村打井的前前后后,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士官尹兵華已服役滿8年,當時正在休婚假,得知連隊要在陡坡村為群眾打井,便打電話主動要求終止假期,前往一線。連長、指導員商議后決定還是讓他把假休完,可尹兵華說:“我快要復員了,為群眾打井的機會不多了,還是讓我多干一些吧。”他毅然告別新婚妻子,直接趕到陡坡村上了鉆臺。凌晨3點,3號井進入下管施工的關鍵階段,險情也接連出現。井管下到136米時被卡住了,正在交接班的三班、四班,合力干了兩個半小時,才將井管松動下移,沒想到卷揚機剎車失靈,井管突然下滑,跌入井口60厘米。由于井口狹窄,井管難以焊接,若再擴挖井口,將影響整個井管穩固,唯一的辦法是采用地表下緊急焊接。為了夠著焊接點,焊工王志良、盧大鵬脫掉大衣,趴在冰冷的地上,在井口小、焊帽伸不進去的情況下,他們直接用眼睛觀察焊接點。為了使上面400公斤的井管穩固,其他同志半個多小時保持一種牽扶姿勢不變,手腳凍得失去了知覺。完成焊接后,小王和小盧更是站立不起來,眼睛兩周后才消了紅腫。10月的山區氣候多變,雨雪交加,一下就是半個多月,官兵食宿的帳篷又冷又潮。村民張耀儒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將自家和兩個兒子家的3個火爐搬到帳篷里讓戰士取暖,還把戰士潮濕的衣服拿回家里在熱炕上烘干。成井那天,張老漢全家為連隊贈送了一面“情系百姓、造福一方”的錦旗。
鉆井三連就是這樣克服重重困難,歷時52天,為陡坡村打了3眼甜水井,一舉解決了村民多年的飲水難題,并為陡坡村小學捐贈了7臺太陽能熱水器和多個水壺。“謝謝解放軍叔叔。”這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聲音,陡坡村和給水團官兵結下了割舍不斷的情誼。
在此后的日子里,陡坡村成為給水團的牽掛。
為了使村里的孩子們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給水團官兵將學校北側的山體護坡砌護成磚墻,操場修成了水泥地面。寧夏軍區從緊張的辦公經費中擠出資金,先后為學校加蓋教師辦公室6間、網絡教室1間,捐贈電腦31臺、投影儀1部、DVD影碟機1臺、功放機1臺、音箱1對、電腦桌椅31套以及部分教學器材,將陡坡村小學援建成了白陽鎮一流的小學。
為了使鄉親們盡快走上致富路,2008年3月,寧夏軍區在陡坡村扶持9戶民兵開展肉牛養殖,1戶民兵養兔。10戶民兵養殖示范戶,從窯洞養殖、圈舍養殖,發展成為溫棚養殖。村支書徐文魁樂得合不攏嘴,“村里的變化,離不開寧夏軍區領導和官兵的關心與幫助”。
現在陡坡村群眾早已摘掉了貧窮的帽子,溫棚養殖已具規模,成為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新產業。
其實,為陡坡村打井、幫學校建房、助村民致富,僅僅是給水團30多年來服務人民的一個縮影。
銀北地區220多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靈武狼皮子梁生態移民新區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給水團官兵英勇奮戰的身影。
月牙湖的名字很美,然而這里卻是一個非常缺水的地方。沒有水,群眾就待不下去。面對群眾疾苦,給水團以科研促施工,打破常規成井3眼,滿足了吊莊移民人畜飲用水需求。為了解決二級揚水,團里與地方政府合作,土法施工建渡槽300米(每節長10米,重10噸,超吊高度15米)。隨著“揚水澆灌”工程的實施,沙漠中有了綠洲,一個個自然村才逐步建成,移民群眾昔日的夢想變為現實。
2016年7月,紅寺堡區甘泉村等地旱情嚴重,給水團緊急馳援。戰士們一到井場就立即施工,餓了吃在井旁,累了睡在工房,三班四倒,晝夜不停,用最短的時間,打出甜水井。
走進聞名全國的閩寧鎮,村民們早已吃上了自來水,盡管給水團當年打的深井已成為“古董”閑置,但在昔日干沙灘變成如今“金沙灘”的歷史演進中,給水團的感人故事和閑置的深井仍被人們所傳頌。
隨著寧夏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水資源保護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如今城鄉打井需求大幅減少,但給水團發揮人才和裝備優勢,為民服務的行動從未終止,在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中,仍會常常看到他們無私奉獻的身影、濃墨重彩的杰作。精心勘查銀川河東機場、銀西萬畝荒地開墾等重點項目的水文地質,積極參加賀蘭山東麓、銀川濱河新區等多項生態治理工程,在荒漠變綠洲、腐朽化神奇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給水團仍是“生態衛士”“綠化前鋒”。
將軍百戰披金甲,英雄瀝膽留青史。給水團聽黨指揮、無私奉獻為各族群眾找水打“紅井”的先進事跡,是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真實寫照,是人民子弟兵服務人民、踐行宗旨的生動體現,得到了黨和國家及社會各界的贊譽。給水團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一次,受到國務院、中央軍委、解放軍總部及蘭州軍區、寧夏軍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表彰獎勵一百余次,先后涌現出了獻身井臺的英烈魏小龍、“寧夏民族團結十大模范人物”路寶玉、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韓衛東等先進典型。給水團鉆井三連獲得“感動寧夏2012年度集體”榮譽。給水團這面軍民共建、民族團結的旗幟將永載史冊。
(來源:寧夏吳忠市青銅峽市人民政府)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