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這3處列入四川省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
【政公網】
欄目:四川政企信息
發表時間:2022-11-28 20:18
|
|
|
摘要: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8日(農歷2022年11月5日),星期一,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這3處列入四川省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近日,省文物局印發通知,公開發布四川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2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文物點93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026件/套(其中,一…
|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8日(農歷2022年11月5日),星期一,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這3處列入四川省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近日,省文物局印發通知,公開發布四川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2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文物點93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026件/套(其中,一級文物68件/套,二級文物393件/套,三級文物1565件/套)。
樂山共有10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上榜,其中市中區文廟及老霄頂(武漢大學西遷樂山舊址)獲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神祠(武漢大學西遷樂山第二男生宿舍舊址)、故宮文物南遷舊址獲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市中區3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上榜!
01文廟及老霄頂(武漢大學西遷樂山舊址)
樂山文廟
樂山文廟,古稱嘉定府文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建筑,禮教所歸,縣學所在。樂山文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武德年間,時稱學宮,位于大渡河育賢壩上(今為大渡河中心),宋、元兩代多次修繕。
由于特殊的歷史和文化原因,許多學校曾搬遷于此,重啟文廟“廟學合一”的功能。
1938年至1946年抗日戰爭期間,國立武漢大學西遷樂山,文廟作為武大校本部使用了八年之久。
1946年,樂山縣男子中學(后更名為樂山縣第三中學)遷入文廟辦學。
1957年,樂山二中遷入文廟辦學,那時校門上懸掛著的還是田家炳實驗中學的牌子。
直到2008年,樂山二中撤出樂山文廟,作為古跡遺址的文廟才又回歸平靜。
一所所學校遷進遷出,一代代學子來來去去,樂山文廟歷經風雨而巍然屹立,承載著萬千學子文廟求學的獨家記憶,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這是全國其他文廟所不具備的獨特文化價值。
老霄頂
老霄頂位于高標山上,樂山市第二中學背后。公元6世紀的北周時期,就在山上建弘明觀等宮觀樓閣。隋大業末年又建飛天神王殿。北宋改該殿為萬壽宮,又名神霄玉清宮,老霄頂之名由此而來。頂上現存古建筑有萬壽觀(又名萬壽宮)、萬景樓、靈官殿以及其他樓臺亭閣,形成較大規模的古建筑群。
對于老霄頂,古人早有記載。唐代詩人張友曾寫過一首詩,題為《登高標絕頂送友人巴東之行》。南宋人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中也有記載。樂山城,唯有此處,萬景在眼;唯有此處,能高高在望;唯有此處,本身好風水、能觀好風水。
古時游嘉州,去老霄頂,在山頂眺望曠遠景致,再對景抒發寫詩一首,已成為當時文人墨客的“標配”,由此也為此地留下了如“試上層樓高處望,十洲三島似蓬萊。”“粲粲黃花手自持,登高聊答此佳時。”“今到西南第一樓,嗟哉余子真碌碌。”膾炙人口的佳句。
02龍神祠(武漢大學西遷樂山第二男生宿舍舊址)
龍神祠
龍神祠是祭祀青年才俊趙昱的祠堂,是九龍書院、東巖書院落址之所,亦是國立武漢大學樂山辦學時期的第二男生宿舍,這座建筑似乎總與年輕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古至今,無數青年學子到此讀書求學,滿腔壯志與豪情在這方小小的天地里肆意揮灑。武大避寇西遷嘉定辦學的這八年,文法學院的學生在龍神祠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身影,所留下的文史檔案讓一個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形象明媚而鮮活,這段歷史也讓龍神祠被賦予了更為深層的價值內涵。
在樂辦學期間,武大在龍神祠增修3棟建筑,分別為門房、左側廂房和后側廂房。武大教授丁日華負責設計的龍神祠宿舍圖樣所附建筑計劃書中建筑理由一欄分別填寫著“有不敷使用”、“因加新生二百人須加建”等字樣,可見即使在戰火紛飛、艱難困苦的年代,武大依舊弦歌不輟,不斷踐行著培育人才的誓言,推進著教育事業的發展。
03故宮文物南遷舊址
故宮文物南遷舊址
故宮文物南遷舊址位于樂山高新區,由易祠、歐陽道達舊居、梁廷煒舊居、尹煥章舊居、順河場堆棧構成。
易祠建于清光緒年間。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樂山,易祠先后被編列為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第五文物庫、第四文物庫,保管1900箱文物。易祠原為四合院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祠內曾設三霄殿、鐵神殿、三佛閣,集三教文化于一堂。60年代后祠堂陸續改建。易祠舊址現存建筑為小青瓦屋面,懸山屋頂,穿斗式木構建筑,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2020年12月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歐陽道達舊居原為宋氏民居,建于清代。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樂山,設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于宋祠,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科長、辦事處主任歐陽道達及家人租住于此。歐陽道達舊居現存院落為曲尺形合院布局,小青瓦屋面,懸山屋頂,穿斗式木結構,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50平方米。2020年12月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梁廷煒原為任氏民居,建于清代。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樂山,設立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科員、辦事處職員梁廷煒及家人租住于此。梁廷煒舊居原為三合院式院落,小青瓦屋面,懸山屋頂,穿斗式木結構。現存部分廂房、偏廈建筑。留存廂房為長短坡梭廂,面闊4米,進深5米。山面加建偏廈,面闊2米,進深5米。2020年12月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尹煥章原為袁氏民宅,建于清代。抗戰時期,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90箱保管于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第一文物庫古佛寺。中博代表、考古學家尹煥章及家人租住于此。尹煥章舊居原為三合院落布局,現存建筑為一列三間吞口樣式,小青瓦屋面,懸山屋頂,穿斗式磚木結構,占地面積約230平方米。2020年12月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順河場堆棧位于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第一文物庫古佛寺遺址以北約500米處,建于清代。順河場產生于宋代,興起于清朝中晚期,是典型的水碼頭商貿經濟與佛寺文化(古佛寺)相伴生的微型民居聚落單元。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樂山,順河場堆棧是文物水陸轉運的重要中轉站之一。堆棧原為由前廳,正廳和左右廂房組成的四合院落,現存建筑為小青瓦屋面,懸山式屋頂,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面積約220平方米。2020年12月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四川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的公布,樂山將更好地利用保護革命文物,以革命文物為重要載體,講好紅色故事,弘揚革命精神。
(來源: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人民政府)
|
|
|
免責聲明:
|
|
1、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
|
|